程序员必备技能:加密签名与验证,确保数据安全传输!

admin 应用 2024-02-18 08:53 180

密码学相关概念

明文、密文、密钥、加密、解密

明文:指没有经过加密的信息/数据。密文:明文被加密算法加密之后,会变成密文,以确保数据安全。密钥:是一种参数,它是在明文转换为密文或将密文转换为明文的算法中输入的参数。密钥分为对称密钥与非对称密钥。加密:将明文变成密文的过程。解密:将密文还原为明文的过程。

对称加密、非对称加密

对称加密:加密和解密使用相同密钥的加密算法。

非对称加密:非对称加密算法需要两个密钥(公开密钥和私有密钥)。公钥与私钥是成对存在的,如果用公钥对数据进行加密,只有对应的私钥才能解密。

什么是公钥私钥?

公钥与私钥是成对存在的密钥,如果用公钥对数据进行加密,只有用对应的私钥才能解密。

其实,公钥就是公开的秘钥,私钥就是要你私自保存好的秘钥。

非对称加密算法需要有一对公私钥~

❝假设你有一个文件,你用字母a加密,只有字母b才能解密;或者你用b加密,只有a才能解密,那么a和b就是一对公私钥。如果密钥a公开,密钥b你就要私自保存好啦,这时候密钥a就是公钥,密钥b就是私钥。相反,如果b公开,a就要保存好,这时候呢,秘钥b就是公钥,秘钥a就是私钥。❞

加签验签概念

「加签」:用Hash函数把原始报文生成报文摘要,然后用私钥对这个摘要进行加密,就得到这个报文对应的数字签名。通常来说呢,请求方会把「数字签名和报文原文」一并发送给接收方。

「验签」:接收方拿到原始报文和数字签名后,用「同一个Hash函数」从报文中生成摘要A。另外,用对方提供的公钥对数字签名进行解密,得到摘要B,对比A和B是否相同,就可以得知报文有没有被篡改过。

为什么需要加签验签

上小节中,加签和验签我们已经知道概念啦,那么,为什么需要加签和验签呢?有些朋友可能觉得,我们不是用「公钥加密,私钥解密」就好了嘛?

接下来呢,举个demo吧。

❝假设现在有A公司,要接入C公司的转账系统。在一开始呢,C公司把自己的公钥寄给A公司,自己收藏好私钥。A公司这边的商户,发起转账时,A公司先用C公司的公钥,对请求报文加密,加密报文到达C公司的转账系统时,C公司就用自己的私钥把报文揭开。假设在加密的报文在传输过程中,被中间人Actor获取了,他也郁闷,因为他没有私钥,看着天鹅肉,又吃不了。本来想修改报文,给自己账号转一个亿的,哈哈。这个实现方式看起来是天衣无缝,稳得一匹的。❞

但是呢,如果一开始,C公司把公钥发给公司A的时候,就被中间人Actor获取到呢,酱紫就出问题了。

❝中间人Actor截取了C的公钥,他把自己的公钥发给了A公司,A误以为这就是C公司的公钥。A在发起转账时,用Actor的公钥,对请求报文加密,加密报文到在传输过程,Actor又截取了,这时候,他用自己的私钥解密,然后修改了报文(给自己转一个亿),再用C的公钥加密,发给C公司,C公司收到报文后,继续用自己的私钥解密。最后是不是A公司的转账账户损失了一个亿呢~❞

C公司是怎么区分报文是不是来自A呢,还是被中间人修改过呢?为了表明身份和报文真实性,这就需要「加签验签」啦!

❝A公司把自己的公钥也发送给C公司,私钥自己保留着。在发起转账时,先用自己的私钥对请求报文加签,于是得到自己的数字签名。再把数字签名和请求报文一起发送给C公司。C公司收到报文后,拿A的公钥进行验签,如果原始报文和数字签名的摘要内容不一致,那就是报文被篡改啦~❞

有些朋友可能有疑问,假设A在发自己的公钥给C公司的时候,也被中间人Actor截取了呢。嗯嗯,我们来模拟一波Actor又截取了公钥,看看Actor能干出什么事情来~哈哈

❝假设Actor截取到A的公钥后,随后也截取了到A发往C的报文。他截取到报文后,第一件想做的事肯定是修改报文内容。但是如果单单修改原始报文是不可以的,因为发过去C公司肯定验签不过啦。但是呢,数字签名似乎解不开,因为消息摘要算法(hash算法)无法逆向解开的,只起验证的作用呢....❞

所以呢,公钥与私钥是用来加密与加密的,「加签与验签是用来证明身份」,以免被篡改的。

常见加密相关算法简介

消息摘要算法对称加密算法非对称加密算法国密算法

消息摘要算法:

相同的明文数据经过相同的消息摘要算法会得到相同的密文结果值。数据经过消息摘要算法处理,得到的摘要结果值,是无法还原为处理前的数据的。数据摘要算法也被称为哈希(Hash)算法或散列算法。消息摘要算法一般用于签名验签。

消息摘要算法主要分三类:MD(Message Digest,消息摘要算法)、SHA(SecureHashAlgorithm,安全散列算法)和MAC(Message Authentication Code,消息认证码算法)。

MD家族算法

MD(Message Digest,消息摘要算法)家族,包括MD2,MD4,MD5。

MD2,MD4,MD5 计算的结果都是是一个128位(即16字节)的散列值,用于确保信息传输完整一致。MD2的算法较慢但相对安全,MD4速度很快,但安全性下降,MD5则比MD4更安全、速度更快。MD5被广泛应用于数据完整性校验、数据(消息)摘要、数据加密等。MD5,可以被破解,对于需要高度安全性的数据,专家一般建议改用其他算法,如SHA-2。2004年,证实MD5算法无法防止碰撞攻击,因此不适用于安全性认证,如SSL公开密钥认证或是数字签名等用途。

举个例子,看看如何获取字符串的MD5值吧:

运行结果:

ShA家族算法

SHA(SecureHashAlgorithm,安全散列算法),包括SHA-0、SHA-1、SHA-2(SHA-256,SHA-512,SHA-224,SHA-384等)、SHA-3。它是在MD算法基础上实现的,与MD算法区别在于「摘要长度」,SHA算法的摘要「长度更长,安全性更高」。

❝SHA-0发布之后很快就被NSA撤回,因为含有会降低密码安全性的错误,它是SHA-1的前身。

SHA-1在许多安全协议中广为使用,包括TLS、GnuPG、SSH、S/MIME和IPsec,是MD5的后继者。

SHA-2包括SHA-224、SHA-256、SHA-384、SHA-512、SHA-512/224、SHA-512/256。它的算法跟SHA-1基本上相似,目前还没有出现明显弱点。

SHA-3是2015年正式发布,由于对「MD5出现成功的破解」,以及对SHA-0和SHA-1出现理论上破解的方法,SHA-3应运而生。它与之前算法不同的是,它是可替换的加密散列算法。❞

SHA-1、SHA-2(SHA-256,SHA-512,SHA-224,SHA-384)等算法是比较常用的,我们来看看跟MD5的对比吧

算法类型 | 摘要长度(bits) | 最大输入消息长度(bits) | 碰撞攻击(bits) | 性能示例(MiB/s)---|---|---|---|---MD5 | 128 | 无限 | ≤18(发现碰撞) | 335SHA-1 | 160 | 2^64 − 1 |

相关推荐
关闭

用微信“扫一扫”